|
未來,大健康產業的八大趨勢时间:2021-09-22 自2019年12月以來爆發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發了全國上下對于大健康產業的高度關注。健康中國戰略如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領導人也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是一次全民的健康教育。那么,在這樣的疫情沖擊下,將會對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大健康產業是否將迎來發展機遇? 01、免疫力類產品將成為生活必備品 免疫系統是生物進化的寶貴遺產,能通過自身調節消滅大部分入侵機體的致病體。比如身體的炎癥,就是因為受感染死去的細胞釋放出了信息素造成局部血液流量升高。這些信息素不僅能干擾病毒復制,還能吸引白細胞前來。而白細胞是很多致病體的天敵,能吞噬(吞噬細胞),能毒殺(NK細胞),足以消滅大部分的病菌、病毒。 ![]() 如果它們還解決不了問題,身體就會調動特異性免疫細胞,一邊釋放抗體結合病毒使它們無法感染別的細胞,一邊殺滅被感染的細胞,在體內徹底消除病毒,并用記憶細胞記住病毒的特征,在下一次再遇到時能快速產生相應的抗體。 這一般需要數天的時間,免疫系統越強,這個周期越短。換言之,病毒感染的過程,就是病毒和免疫系統賽跑的過程。病毒跑贏了,人就兇多吉少;免疫系統跑贏了,人就被治愈了。 新冠狀病毒的感染或康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免疫力。以往人們對免疫力的理解比較含糊,覺得免疫力是抽象的、可有可無的,而經歷了疫情才知道免疫力甚至可以決定生死。因此,提高、改善免疫力的產品將成為人們家居、出行的必備品。 02、健康體系從治療到促進全鏈條 健康產業本來就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國家一向重視。此次疫情事件,可謂舉全國之力,耗費以及損失的金額數以萬億!健康行業管理者更加知道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國家政策會大力支持醫藥研究、保健養生品的開發。其一可以預防群體性疾病突發事件,其二可以切實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早日實現“中國夢,健康夢”。 2003年非典因前期疾病錯判問題導致大量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引發患者一系列后遺癥。今年面對新疫情,在《新聞1+1》中可以看到,大眾不僅關注醫療方法和有效藥物,更是在如何預防、如何康復、是否有后遺癥等問題上頗為注意。 十九大明確提出健康中國戰略,其中“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和“堅持預防為主”等發展目標為中國健康產業發展指明方向。此次疫情的防控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更多醫療外的內容,除國家發布的《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外,鐘南山團隊更是針對免疫相對弱的老年人,發布了《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針對治愈患者和大眾,提供《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從運動健康、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等多個角度補充醫療所缺失“預防”與“康復”兩端。 此外,對于有著較多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而言,“自身免疫力”成為疫情中的救命稻草,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自身免疫就是能否對抗病毒的關鍵。未來,對免疫力提高的全民意識,將有助于中國加速建設“預防-治療-康復-療養”的全鏈條健康體系。 03、促進全民健康生活新觀念 從產業角度而言,這次疫情可能可以讓中國健康產業和事業提前推進5-10年。 2003年以SARS的爆發之后,全社會對醫療預防工作日趨重視,促使人們健康體檢意識進一步增強,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人們對健康體檢的需求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健康體檢市場隨之也在快速升溫,健康體檢行業步入快速增長期。 ![]() 隨著國家鼓勵健康體檢行業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行業監管政策日趨規范,全社會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眾多民營機構和社會資本不斷進入健康體檢領域,有力的促進了健康體檢市場的快速發展,健康體檢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從健康體檢到康養度假,從健康運動到健康保健品,全民對于健康消費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強。相信隨著此次疫情的影響,將會再次帶動全民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等方面的提升與加強。 04、健康城市建設成為發展新目標 武漢作為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人口突破1400萬人。面對此次疫情大面積爆發,可以看到醫療衛生資源與城市體量不匹配、高度城市化加速疾病傳播等問題。值得反思的是,是否城市建設之初就應該防范此類問題發生?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60%的城鎮化率使得半數人口集聚于城鎮中,城市是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區域。每年的春節,商業街門庭若市、社區內張燈結彩、公路上車水馬龍,城市沉浸于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而今年,無人的街道、寂靜嶺般的社區、零星的車輛、只能站在窗前的人們,我們的城市“病了”。 ![]() 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4年給健康城市的定義,同時提出了12大項、300多小項的健康城市指標參考體系,此次疫情之后,健康城市也將成為城市發展新目標。 將健康納入城市規劃設計,是推進城市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期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的重要表現。總而言之,健康城市的根基依舊是發展健康經濟,無論是健康產業的科研、制造、服務還是健康旅游,都是城市健康經濟的重要支撐。 05、基層健康醫療機構地位提升 2020年1月,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對全市發熱市民實行分級分類診療服務,由社區醫院進行初級篩查診斷,將排查出來的轄區發熱病人及時送至當地診療醫院對病情進行篩選、分類,嚴格實施隔離,再依據病情,重者由防疫車輛送至定點醫院收治,輕者由社區督促在家進行自我隔離觀察。 分級診療啟動后,輕度病患被“分流”進入社區醫院,武漢各大定點醫院門診排隊擁擠現象得到明顯緩解,與此同時,市內四百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迅速行動,成為戰“疫”前線。經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初篩,疑似病患攜帶初步檢查資料前往定點醫院,使醫生可以更加快速做出針對性診斷,有效提升了接診效率。 分級診療,顧名思義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對其進行分級,將大中型醫院承擔的一般門診、康復、護理等工作分流到基層醫療機構,節約更多醫療資源,為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這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基層醫療體系的建立健全。 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社區診所和家庭醫生承擔著居民的初級診療、有序分診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而這一角色功能的有效施展離不開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縱向流動。 06、中醫外治將得到認可與普及 中醫能治大病、難病,中醫外治的方法更簡便易行,性價比更高,安全更有保障。如果說中醫是中華文明的一頂皇冠,那么中醫外治是這頂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艾灸、膏貼、拔罐、刮痧、熨烙、推拿、正骨等等,以前被認為是偏科、冷門的外治技藝和方法,如今將登上大雅之堂,重新獲得重用。 在武漢醫院,都在借助艾灸為環境消毒殺菌,可以避免傳染,輔助康復。今后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掌握和使用一到兩個中醫外治法。 07、互聯網健康醫療迎來發展機遇 就像當年SARS推動網絡購物快速發展,并成就像淘寶等一批世界級電商企業一樣,這次疫情極可能成為互聯網醫療的轉折點和突破點,在5G的推動下,中國有可能誕生一批世界級互聯網和遠程醫療服務機構。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大批發熱病人短時間內涌入定點醫院,使得發熱門診擁擠不堪、醫護人員疲憊不堪。此時,互聯網醫療因其便捷、高效的特點,在疫情防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武漢市政府在微信中開設了“武漢微鄰里”小程序,為市民提供自助肺炎自查上報服務。此外包括丁香園、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紛紛上線在線義診服務,知名醫院、三甲醫療機構的執業醫生實時在線解答用戶咨詢,對初期、輕癥居家自我隔離病人給予專業的遠程指導,同時科普疾病防控知識,疏導公眾恐慌情緒,從而減少發熱患者盲目、集中就醫,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阿里依托阿里健康平臺,迅速投入10億元防疫基金,進行全球醫療物資的采購與調配;微醫、春雨醫生等互聯網醫生平臺充分調動全國醫生資源,為全國人民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大大緩解醫院的壓力;各個大型醫院也充分利用自身的醫療信息平臺,快速有效的投入到“戰疫”的一線,可以看到,在此次疫情中,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用凸顯。 08、加速健康產業高精技術發展 高新醫療技術能否真正惠民,健全體系、加強監管是重點,《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1月31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吉利德公司在研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成功幫助美國首例確診患者緩解病癥,揭示了這一藥物在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巨大潛力。在國內,此藥已在各部門協調合作下迅速展開臨床試驗,以進一步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和制藥公司都在加緊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試驗研發,遴選具有潛在抗病毒作用的藥物并加緊推進療效驗證。民眾對治療“特效藥”的期盼從未如此迫切,社會各界都在持續關注研究進展,期望能有新藥盡快問世,為戰疫工作打上一針“強心劑”。 高新技術相關臨床試驗需要在獲得一定研究資質的醫院開展,同時傾向于相對集中化的發展,以便能夠將資源、技術集中起來,有助于更高效地獲得高質量、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并較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生命健康產業已呈現出全球化趨勢,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打造獨具本國特色的醫療中心、產業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