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建設:智慧醫療的競爭格局集中度有待提升时间:2014-05-15 IBM給出“智慧城市”的定義為: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 對于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信息港比作城市信息化的1.0版本,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2.0版本,而智慧城市則是城市信息化的3.0版本。初期,城市信息化建設主要資源用于宏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光纖鋪設、衛星站點修建、跨國海底光纜接通、帶寬擴展和網絡架構等。在數字城市階段,城市信息化建設的主要資源用于電子文檔建設、數據庫建設、信息傳遞、互聯網的應用開發等。智慧城市階段,主要的資源用于使城市的信息網絡實現自動監控、信息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處理、自動決策反應等。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有上百個地區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戰略,山東、四川、北京、天津、青島、武漢、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揚州、廈門等已經明確了無線城市計劃,正在建設當中。從地域分布來看,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
由于并無明確的行業標準,且各地區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程度發展差異很大,信息化的需求差異度很非常大,從而導致了該市場的集中度很低。國內醫療衛生軟件廠商有500-600家,絕大多數規模較小,有些只有十多人(依靠關系作3-5家醫院)。據08/09年IDC評選的我國“醫療整體解決方案十大供應商”,衛寧軟件市場排名第一,但是占有率也只有6%多一點。智慧醫療的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跨地區的醫療衛生企業不多,全國性的更少。近年來,隨著新醫改對信息化投入的重點投入以及區域醫療系統的逐步開展,醫療信息化吸引了國內大量的企業參與競爭,尤其是具有IT行業綜合品牌優勢的大型軟件企業。除了東華軟件、東軟集團、衛寧軟件等傳統醫療信息化領域的優勢企業外,用友軟件、金蝶國際等公司也設立了子公司,加大了進入醫療信息化市場的力度;與此同時,行業內的并購也相應地有所增加。
近年來,的市場準入開始逐步推出。作為醫改的配套政策,各地在做信息化產品的市場準入,例如,湖南省通過對供應商的測評,最終只有4家入圍,未來其他省市也會陸續展開,衛生部也開始準備做全國范圍的市場準入。
HIS系統有很強的粘性,用戶一般不會更換供應商。之前,小廠商只要維持好原有醫院客戶的關系,產品技術停步不前;在新醫改政策的推動下,醫院要上電子病歷,要上各種新系統,由于資金、人員、技術儲備的問題,這類公司短時間內沒法滿足。該類公司將極有可能被收購,行業會面臨較大規模的洗牌,而擁有豐富的產品系列、技術和資金資源的上市公司必將成為市場逐漸走向集中過程中的弄潮兒。因此,智慧醫療行業的集中度在未來一段時間將逐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