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北水鎮人均消費已達烏鎮2倍,它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时间:2018-06-19 作為烏鎮的北方復刻版,古北水鎮近兩三年發展異常迅猛,游客接待量的增長率維持在50%以上,人均消費甚至已經達到了烏鎮的兩倍。同樣師出陳向宏,古北水鎮和烏鎮有哪些異同?它未來的發展還面臨著哪些挑戰? 在中國北方,近兩年來最重要和最出名的項目,就應該屬京郊的古北水鎮了。我們經常可以在北京、上海的地鐵上看到全中國最著名的旅游項目。 廣州的長隆樂園、常州恐龍園、無錫靈山大佛、迪斯尼樂園,這些都是北京、上海地鐵廣告的常客。這種項目要么緊鄰一線大城市,龐大有消費力的客源市場是其兵家必爭之地;要么就是早已名震全國的明星項目,他們有信心成為人一生周游世界中的一個必游之地。然而真正能打出風頭,打出影響的,只有古水北鎮這一個。 一、巧奪天工的產品組合 其實,作為北方地區最出名的項目、業內大師陳向宏先生的得意之作,應該說這個項目的成功,除了極佳的區位選址因素外,旅游資源的拼接和整合也非常重要。 從這個項目產品創作的主要構成要素來看,項目的旅游產品模型有兩個最大的亮點,第一是南方水鎮的婉約,第二是北方長城的豪邁。 古北水鎮的美學意象,那就是南北之間的沖撞。細致的、靈動的、柔美的南方,與大氣的、歷史的、厚重的北方,在古北水鎮演繹了一場空間上的審美對話。 具體來看,整個項目通過一條主要的旅游動線,走出了很多種的審美空間。隨著步行景易,最終游客們到了一個司馬臺長城的終點。于是,游客的審美視角一下從“人尺度”的小橋流水的婉約,被長城上的纜車拉升到了“神尺度”的一睹祖國壯麗山河的豪邁。 像這樣在一個項目上的美學上的劇烈反差和變化,在中國是沒有的,是稀缺的,是值得體驗的。 二、談談對街區審美構建的新觀察結論 與烏鎮、周莊、西塘這樣的小橋流水相比,古北水鎮本身的街區構建,對于長三角一帶的游客來說并無特殊的吸引力。 古北水鎮整個入口的部位,這是一個典型的游覽路線的中心焦點,這是第一個切換場景的地方。渡口碼頭結合一條生態公園步道,將項目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演繹。同時,游線自此分解出了另一條水上航道。 這里多說兩句對水上航線的設計意義。應該說這實在太重要了。水上航線穿插了整個游覽系統,實際上打造出兩重審美體驗,一重是人在岸上看水和搖曳的船只,一重是船上的人看兩岸的鶯歌燕舞,繁華交融。因此,水陸系統已經成為這類產品創作的必備要素。 街區的尺度、街巷弄之間的交叉錯落,這些設計在江南水鄉中都很常見,也是套路化的解決方法。但在這里看到了街區的櫥窗設計,有的的確讓人眼前一亮。比方說整個店鋪,大開間的、購物中心的玻璃櫥窗與傳統古樸的民宅形成反差。這種成都太古里式的新潮時尚的街區設計手法,已經被古北水鎮吸收了。 從古北水鎮的街區上來看,還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一條綿延數公里的街區,做了幾個重要的節點,占住了街區起承轉合的幾個重要部位,分別表現為廣場、拱橋和一些臺地。而這些就是游客駐足拍照的點,也是最打動游客、讓游客記憶的點。這種中式傳統美學的拱橋、流水和其所承載的中式傳統精神結合,就構成了典型的旅游畫面。 另外街區的不同部位還設計了客棧、鏢局等臺地建筑,游客在這里就可以有多個審美的空間。這種山地和臺地的形態,在江南平原地區一帶的水鄉古鎮里是看不到的。 三、古北水鎮管理模式的利與弊 下面再來談談古北水鎮的管理。 烏鎮之所以能在江南如此多的水鄉古鎮里脫穎而出,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統一的管理。古北水鎮在此承繼了烏鎮的模式。 一般而言,中國古鎮村落的管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民間自發的管理模式,一種是統一的管理。對于這兩種模式的評判,應該說,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對于古鎮的整體管理,可以用這樣的八個字來概括:一統就死,一放就亂。 在不了解古北水鎮的管理前,估計很多游客憑常識很難知道,鎮里面所有的商家竟然都是公司的雇員。為了保證服務標準和商品質量的統一性,整個小鎮采用了全部自營的模式。 要知道這種模式只有頂級百貨商場才會采用,古北水鎮竟然也是如此。古北水鎮的員工竟然已經超過了3000多人。街區里的所有商販,原來都是這家大企業的員工。小鎮里所謂的清明上河圖式樣的繁榮,都是人工造成的場景。 以前,普遍認為這種模式非常好,其中仍有差漏。統一管理,的確保證了商品的品質,減少了游客和商戶的糾紛,但在統一管理的模式下,商戶們的積極性顯然不如自主創業更主動。 尤其到了晚上,多數游客夜游長城回到小鎮,饑腸轆轆,但很多店鋪已經關門歇業,因為員工們要下班了。這種大量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景象,在麗江大研古城、廣西陽朔這種成熟的產業化了的景區,是絕對不會有的。 中國大多數游客已經受夠了低端無序的個體店鋪管理模式,他們的規則意識、他們的產品質量、他們的狹窄的眼界,都無法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所以一個開放式的沒有統一管理的景區,也存在諸多問題。 由此可見,在管理模式上,如何把握好度,既是科學,更是藝術。 四、外圍的產業系統尚未形成生態圈 眾所周知,古北水鎮的產品模型來自于烏鎮。縱覽烏鎮近20年的發展模式,就可以看出烏鎮從一個旅游小鎮進化到一個產業小鎮,其核心景區周邊的產業發展也同樣重要。 我們來看烏鎮的這張鎮域功能規劃圖。從這張烏鎮總體規劃圖可以看出,除了古鎮板塊之外,烏鎮近年又拓展了互聯網大會會展板塊、創新創業片區和城市綜合服務板塊。對于一個年游客量過千萬人次的國家級名片小鎮,烏鎮的產業組織極具學習的價值。 而反觀古北水鎮,才剛剛完成了核心旅游景區的籌建。雖然古北水鎮景區外側已經規劃并建設了一定的配套商業區,但仍然沒有正式投入使用。所以古北水鎮相較于烏鎮,仍屬于1.0的版本階段。未來的產業化如何考慮,如何統籌,相信烏鎮的產業發展模型仍具參考價值。 無論從浙江烏鎮還是貴州茅臺鎮的發展經驗來看,旅游景區向產業小鎮的過渡需要漫長的時間跨度。但政府在前期規劃上,一定要預留產業發展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未來高增長的小鎮的綜合發展需求。 飽受烏鎮承載力有限之苦的管理團隊,在古北水鎮的設計上,就把總建面提升到了43萬方,其景區面積約為烏鎮西柵的3倍,隨著接待能力持續提升,未來游客數量增長空間巨大。 從消費數據來看,古北水鎮目前的人均消費也是烏鎮的2倍多,游客人數從2014年的97.6萬人增長至2016年的243.9萬人,增長率維持在50%以上。游客的人均消費從2014年的202元提升至2016年的297元,2015年更是突破300元,達到314元。2016年古北水鎮的凈利潤率大幅提升近20個bp,達到了28.87%。雖然凈利潤率提升幅度很大,但是與成熟的烏鎮景區40%左右的凈利潤率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接下來的三年(2017-2019年),投行相關報告預測古北水鎮的年游客數量分別為348.81萬人、488.33萬人、659.24萬人,收入分別為9.82億元、14億元、19.2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95億元、4.62億元、6.74億元。 關于文旅小鎮的商業邏輯其實就這么簡單。過了選址、規劃設計、產品創新、管理模式的難關后,小鎮這臺印鈔機一旦建好,就很難停下來了。 |